亚洲资本网 > 栏目首页 > 名企 > 正文
读了很多书,还是写不好?这样打通读与写的任督二脉
2023-08-04 19:45:49来源: 叶伟民写作

Photo by Karolina Grabowska

6月25日,我受人大出版社之邀做了一场主题分享:读了很多书,还是写不好?这样打通读与写的任督二脉。本文收录整理了公开课的精华内容

分享人 | 叶伟民


(资料图)

信手拈来的背后:如何建立个人图书馆?

我们都自认为读了很多书,却并未真正拥有它们。它们只是摆在书架上,甚至可能是装饰,因为我们没有建立一套个人图书管理系统。

读书要读到信手拈来的境界,第一步是要全面记录、掌握、管理你的阅读。这个个人图书馆,起码要满足四项功能:

1、统计:全面记录、计算你的阅读量和阅读进度;

2、归类:每一本书都能精准分类,各有所归;

3、调取:随时随地能高速查阅、调取你读过的每一本书;

4、搜索:可快速、准确搜索每一本书的书名和目录。

遗忘是大脑的保护机制,我们的机械记忆力是很有限的,因而要扬长避短,把大脑的短板解放出来,再建一个外脑。以上的统计、归类、调取、搜索,就是我们写作时对材料的运用过程,本质上是将我们的阅读结构化,秩序化。

如何建立个人图书馆呢?要借助工具。有两种选择,一是数据库类笔记软件,例如Notion等。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,从书名、作者、类别、国别等维度来记录。

我的个人图书馆部分记录

不过,用软件有学习成本。如果你嫌麻烦的话,也可以用Excel。两种工具各有优劣。无论用哪个,目的都是为你读过的书搭建数据库,相当有了一个非常尽职、智能的管家。要查阅、调取某本书,几乎是几秒钟的事情。

每一个标签都可以筛选、统计

这是一项长期工作,不要想着毕其功于一役。每天整理一点,比如一到两本,顺带重温下内容。不着急,慢慢来,但一定要坚持做,定期做。过些年再回头看,它将是你非常宝贵的成长记录和知识财富。

边看边忘?真正的积累,是“用”出来的

个人图书馆是对知识版图的管理,或者说是对知识目录的管理。只做到这一步,这本书还不是完全属于你。

如果把写作比作做菜的话,个人图书馆解决的环节,是在庞杂的仓库里迅速定位黄瓜在哪里,西红柿在哪里,鸡蛋在哪里。但是找到它们只是第一步,我们还要洗菜、切菜,搭配组合才变成可用的食材。

这好比我们不仅要快速找到书,还要对书做阅读、分解、归类、吸收,才成为可直接用的素材。因而,我们还要搭建个人素材库。

很多作家都非常注重建立适合自己的素材库,例如作家李敖。他的读书法非常有意思,叫“大卸八块读书法”。他边看书边把书肢解掉,这一页,那一刀,把卸下来的书页放进不同的文件夹里。每个文件夹代表一个类别,分类非常细,共有几千个。

他的原话是这么说的的——

我李敖看书很少会忘的原因是我的方法好。什么方法?心狠手辣,看的时候剪刀、美工刀全体出动,把这本书五马分尸……

我是一开始就买两本,看的时候按照正背面把它切下,虽然比较费钱,可是节省时间。切下来的资料怎么分类呢?我有很多夹子,在上面写上字就表示分类了,好比我写“北京大学”,夹进去的就全部是北京大学的资料。我不断用这种夹子分类,可以分出多少类呢?几千个类来,分得很细很细。

我要发表感想,把这个夹子里的资料一打开,文章立刻写出来!换句话说,一本书被我大卸八块、五马分尸完了。我并不凭记忆力去记它,而是用很细致的分类方法,很有耐心地把它钩住,保存在资料夹子里,这样就把书里的精华逮到了。

李敖和他的资料夹

李敖的读书法虽然费钱,但很科学,起码给我们带来两点启发:

1、不动手,无积累:攒了几千个文件夹,这就是他的素材库;

2、用是最好的记:不去死记硬背,而是在高频创作中不断调用、深化理解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。

所以,一个人要博闻强识,背后要有系统性的方法支撑。我们也可以参考李敖的思路,借助工具来搭建自己的素材库。

第一种情况,如果你还是习惯用纸笔,我建议你用活页笔记本来记录素材或书摘。一个知识点或一个亮点记一页,不要连着记,不然你后面无法分类。

一本书记完了,就把本子都拆开,分类归到不同的文件袋或者盒子里,标好类别,也就变相实现了李敖的“大卸八块读书法”。

第二种情况,如果你已经彻底告别纸笔创作,那就用笔记软件。我个人也比较建议这种方法,便携,可以随时随地记录、编辑。

用笔记软件整理素材有很多优势,例如统一入口,一屏展示,搜索、调取、查看也非常方便,甚至连图片里的关键词都能搜到,分类机制也更科学,除了可以用文件夹来分类,还能用标签来分类。

如何分类?我建议拿来主义,用现成的——中国图书馆分类法。所有公共图书馆就是用这套分类法,非常科学成熟。

至于用什么笔记软件好,这个见仁见智。市面上的笔记软件很多,老牌点的像印象笔记,有道云笔记,OneNote等,新一点的有Notion、Obsidian等。可多做做功课,多试用,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。

第三种情况,如果你觉得既不想用纸笔,又嫌笔记软件有学习成本,还有办法——用好自媒体。不仅非常适合练笔,也适合积累素材。它有几个显而易见的优势和好处:

1、零学习成本:微博、朋友圈等大家都会用,不需重新学习。

2、随时随地:它们是为移动端而生的,可以随时随地记录、整理素材,充分利用碎片时间。

3、轻松坚持:可量力而行,例如每天一条读书笔记,还能在粉丝增长和即时反馈中获得创作动力。

4、方便搜索:自媒体、社交媒体的搜索功能都不错,方便迅速查找、调用素材。

5、以记促写:养成练笔习惯,在反复使用素材中,真正记住并融会贯通。

例如,我读老舍的《写与读》一文,深受启发,于是写成一个短文案。既是读书笔记,也是微练笔,发在微博、微头条等平台上。以后想写老舍这个人,或读书写作的相关内容,一搜索就出来了。

再来一例,作家迟子建有一段写送别丈夫,平静中蕴含巨大的悲,很触动,于是也写成短文案,发在社交媒体上。以后想找迟子建的金句,搜她的名字,就都出来了。

输出倒逼输入:用“问题串联法”高效读书

如果说前两节是“向内”来处理读书的吸收、素材积累等问题,那还有一个“向外”的问题要解决——如何提升阅读速度和阅读量。所谓多读多写,如果读得不够多,整理方法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。

很多人一本一本地读书,并且从第一个字看到最后一个字。也不算错,但肯定不够好。书海无涯,人生苦短啊!

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,尽可能高效、高质量地多读,并且有效积累为我所用,是摆在写作者面前重要又难解的问题。

我一直用“问题倒推法”,以解决某个具体问题为线索,串起一系列的书籍。它的精髓在于3点:

1、解决动力问题:带问题看书最快、最深刻;

2、让知识产生关联:一个好问题就像线索,能把若干看似不相关的书像串珠一样串起来,不再是单点知识,而是一拎拎一片;

3、好答案就是好文章:回答问题的答案稍作转换,就是完整的文章。

它的逻辑链条是这样的:受众需求—形成知识—系统输出—精神嘉奖—形成文章。既逻辑自洽,又解决创作动力问题。最终让阅读从低效的一本一本啃升级成有主题、批量地推进,同时让输出倒逼输入,最终多读多写相互促进,融合为一,多件事当一件事来做。

举个实操例子。我一直为历史的偶然性着迷,很喜欢茨威格的《人类群星闪耀时》。一次,我在问答平台上看到一个问题——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遗憾?顿时来了兴趣,想起茨威格笔下关于拜占庭陷落的一章,决定答一波。

首先,我找出《人类群星闪耀时》,重温拜占庭的陷落这一章,里面有个细节很有意思:当时攻守双方陷入僵持,一边是奥斯曼土耳其,一边是拜占庭,双方打到最后,都有点撑不住了。

然而,拜占庭士兵犯了个小错误,忘记了关城墙下的小门。一群土耳其士兵发现了,还摸了进去。这个小分队,被城墙上不知道哪个无组织无纪律的拜占庭士兵看见了,大喊“土耳其人来了,城破了。”城外的土耳其人一听,乐了,欢呼:拜占庭被我们攻下了!

这一喊不要紧,不明真相的拜占庭士兵和群众的抵抗意志迅速瓦解,继而扔掉武器纷纷逃命。罗马帝国最后一点余晖,就因为忘关一扇门,熄灭了。

我觉得这个历史细节很好,很吊诡。我又先后找来一部电影和一本书:土耳其的《征服1453》和英国人写的《1453——君士坦丁堡的陷落》。对照看很有意思。

最后再补充翻翻《拜占庭帝国》《拜占庭帝国通史》两本书,无须精读,只需对照、印证、补充相关历史背景,其他无关内容快速浏览,掌握作者的写作脉络即可。

这样,以茨威格的《人类群星闪耀时》为核心的阅读队列形成了。我先答了题,主题是“忘关一扇门,亡了一个国”,再转化为文章推送。

就这样,四本书和一部电影,因为要回答这个问题,变得相互关联且有序。以后,只要遇到土耳其、拜占庭、罗马帝国等相关话题,我都会想起它们。记忆和调取链条就很牢固了。

最后,我为你算一笔账。即使你平时很忙,每周末回答一个问题,平均一个问题翻3—5部书(电影、纪录片),一年52周,可达200本,同时会有52个答案和52篇文章。关键是,你只需利用业余和碎片时间就能完成了。

最后回顾总结一下今天的分享要点,不复杂,就三件事:

1、建立个人图书馆;

解决知识版图的问题,属于战略级管理。

2、建立个人素材库;

解决素材储备的问题,属于战术级管理。

3、带着问题读书,输出倒逼输入。

解决读写效率的问题,属于作业级管理。

只有这样,从战略、战术到实操,读和写才相互促进,相互激发,真正打通读与写的任督二脉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关键词:

专题新闻
  • 杭州灵隐寺晚上开放吗
  • 历史文献+名家名作  到隆福寺探寻老北京“三山五园”的园林之美
  • 竹升是什么(竹升是什么食材图片)
  • 厦门预制菜竞逐万亿蓝海 火锅料制品、闽南特色产品受欢迎
  • 成都大运会赛场,00后衡阳妹子王珂怡拿下湖南运动员首金
  • 哪些礼物最适合初中孩子如何吸引他们关注并学习

京ICP备2021034106号-51

Copyright © 2011-2020  亚洲资本网   All Rights Reserved. 联系网站:55 16 53 8 @qq.com